眼不识丁 yǎn bù shí dīng

abcd式
拼音yǎn bù shí dīng
注音ㄧㄢˇㄅㄨˋㄕˊㄉㄧㄥ
繁体眼不識丁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眼不识丁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非常低。
出处

1.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2.

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这老儿眼不识丁,连字也不认得一个。”
寓意
提醒人们重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价值。
列子

1.

他虽然眼不识丁,但凭借勤劳和智慧,仍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2.

村里的老奶奶眼不识丁,但她讲的故事却总是引人入胜。

3.

尽管眼不识丁,他却能熟练地操作各种农具,种出最好的庄稼。

4.

小王眼不识丁,但在手工艺上却有着惊人的天赋。

5.

眼不识丁的张大爷,却能凭借记忆力记住所有亲戚的生日。

6.

~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宋·文天祥《不睡》诗

眼不识丁的翻译
德语
analphabetisch
日语
文盲
法语
illettré
英语
illiterate
眼不识丁的字意分解
yǎn
1:(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2:同本义。
3:泛指眼睛。
4:耳目;眼线。
5:见证。
6:指孔;洞穴。
7:围棋用语。成片的白子或黑子中间的空心,在这个空心中对手不能下子。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í
1:(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同本义。
3:认识。
4:赏识。
5:感觉;识别;辨别。
6:见识;知识。
7:相知的朋友。
8:思想或意识。
9:刚才。
10:姓。
zhì
1:旗帜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3:标记。
4:加上标记
5:记住。
dīng
1:(象形。金文象俯视所见的钉头之形,小篆象侧视的钉形。本义:钉子)。
2:同本义。丁为“钉”的古字。
3:天干的第四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4: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不同于男孩。
5: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 。如 :园丁;家丁;庖丁。
6:壮盛;强壮。
7:当;遭逢。
zhēng

眼不识丁,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ǎn bù shí dīng)。abcd式组合,眼不识丁意思是:形容一个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非常低。 提醒人们重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