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的解释
形容人因激动、愤怒、羞愧等情绪而脸红耳热的样子。
出处
1.
《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2.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后人用以形容人因激动、愤怒、羞愧等情绪而脸红耳热。寓意
表达人在强烈情绪下的生理反应,提醒人们在情绪激动时要保持冷静。
列子
1.
小明被老师当众批评后,羞得面红耳赤。2.
比赛输了,小刚气得面红耳赤。3.
听到朋友的笑话,小丽笑得面红耳赤。4.
讨论激烈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5.
被揭穿谎言,他尴尬得面红耳赤。6.
不住的~,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面红耳赤的翻译
德语
rot im Gesicht und an den Ohren
日语
顔を赤らめる
法语
rouge de honte
英语
red in the face and ears
面红耳赤的字意分解
miàn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同本义。
3:外表;表面。
4:部位;方面。
5: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6:当面。
7:朝向;面对;面向。
8:见面。
9:勉励。
10:面向。
11:背向。
12: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hóng
1:(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
2:同本义。
3:后也指各种红色。
4:红色物品。
5: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6: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gōng
1: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2:
3:功服。丧服名。
4:劳绩,功绩。
ěr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3: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退后,居次。
6: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7: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8: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chì
1:(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同本义。
3:忠诚;真纯。
4:裸露。
5:空;尽;一无所有。
6:共产党。
7:除掉,诛灭。

面红耳赤,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miàn hóng ěr chì)。abcd式组合,面红耳赤意思是:形容人因激动、愤怒、羞愧等情绪而脸红耳热的样子。 表达人在强烈情绪下的生理反应,提醒人们在情绪激动时要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