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俱栖 shì bù jù qī

abcd式
拼音shì bù jù qī
注音ㄕˋㄅㄨˋㄐㄩˋㄑㄧ
繁体勢不俱棲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势不俱栖的解释
比喻两者不能同时生存或共处,强调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

1.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暹、奉与术,卒合之军耳,策谋不素定,不能相维持,子登策之,比于连鸡,势不俱栖,可解离也。”

2.

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原文为“势不两立,犹火水之不俱栖也。”
寓意
强调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提醒人们在处理对立关系时需要谨慎。
列子

1.

两兄弟因为遗产问题势不两立,最终闹得势不俱栖。

2.

两个观点完全对立的团队在合作中势不俱栖,难以达成共识。

3.

因为利益冲突,两个公司在市场上势不俱栖,竞争激烈。

4.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合作中常常势不俱栖,难以继续。

5.

两个敌对的帮派在街头势不俱栖,经常发生冲突。

势不俱栖的翻译
德语
können nicht koexistieren
日语
共存できない
法语
ne peuvent coexister
英语
cannot coexist
势不俱栖的字意分解
shì
1:(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2:同本义。
3:力量;威力。
4:形势;情势。
5:姿态。
6:形状;样式;架式。
7: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
8:人及动物的睾丸。
9:物理学名词 。亦称“位”。根据它可以算出在某范围内任一点的强度或速度的不同函数中的任一函数。
10:势头;趋势;时机。
11: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1:(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2:同本义。
3:等同。
4:皆;全;都。
5:一起;一同。
1:(棲本作“西”。同“栖”。形声。从木,妻声。本义:鸟类歇息)。
2:同本义。
3:停留。
4:居住;寄居。
5:居息的处所,止息的地方。
6:床。
1:忙忙碌碌;不安定。

势不俱栖,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ì bù jù qī)。abcd式组合,势不俱栖意思是:比喻两者不能同时生存或共处,强调矛盾不可调和。 强调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提醒人们在处理对立关系时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