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林之求的解释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牺牲一切,甚至不惜破坏环境或损害他人利益。
出处
1.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既允焚林之求,实兼仪形之奇。”2.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后人引申为焚林之求。寓意
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考虑长远利益,避免因急功近利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列子
1.
为了短期利益,公司采取焚林之求的策略,最终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2.
他为了赢得比赛,不惜使用焚林之求的手段,结果被取消了资格。3.
一些人为了快速致富,采取焚林之求的方式,结果得不偿失。4.
为了赶工期,工地上的工人使用焚林之求的方法,最终酿成了安全事故。5.
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优势,企业采取了焚林之求的竞争策略,导致了行业的混乱。焚林之求的翻译
德语
verbrannte Erde Taktik
日语
焦土作戦
法语
politique de la terre brûlée
英语
scorched-earth policy
焚林之求的字意分解
fén
1:(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2:用火烧山林宿草。
3:烧。
4:旧时的一种酷刑。用火烧死。
lín
1:(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同本义。
3: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4: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5:众多的样子。
6: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qiú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3:请求;干请;乞助。
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索取。
6:探索。
7:责备,责求。
8:招来。
9:贪求;贪婪。
10:聚合。
11:贿赂。
12:姓。

焚林之求,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fén lín zhī qiú)。abcd式组合,焚林之求意思是: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牺牲一切,甚至不惜破坏环境或损害他人利益。 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考虑长远利益,避免因急功近利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