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的解释
形容非常害怕或恐惧,不寒而栗指的是因恐惧或寒冷而感到发抖,但并不一定是因为寒冷。
出处
1.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2.
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也,故敢不辞而亡。今得闻教,臣恐不寒而栗。'寓意
提醒人们面对恐惧或危险时要保持警觉和勇气。
列子
1.
听到鬼故事后,他不寒而栗地缩成一团。2.
在恐怖电影的高潮部分,观众们不寒而栗地尖叫起来。3.
当他发现自己迷路在深山中时,不寒而栗地感到害怕。4.
她在黑暗中听到奇怪的声音,不寒而栗地不敢动弹。5.
每次听到那个恐怖传说,他都会不寒而栗地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6.
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不寒而栗的翻译
德语
vor Angst zittern
日语
身の毛がよだつ
法语
frissonner de peur
英语
shiver with fear
不寒而栗的字意分解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hán
1:(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同本义。
3:卑微;低微。
4:声音凄凉。
5:凋零;枯萎。
6:恐惧;战栗。
7:特指终止盟约。
8: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
9:姓。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lì
1:(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2: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3:任一种栗属的乔木或灌木结的可食的甜味坚果。
4:谷实饱满。
5:坚实。
6:庄敬,严肃。
7:恐惧。
8:哆嗦,发抖。
9:忧伤。
10:历阶。
11:分开。
12:寒、凉。
13:姓。

不寒而栗,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án ér lì)。abcd式组合,不寒而栗意思是:形容非常害怕或恐惧,不寒而栗指的是因恐惧或寒冷而感到发抖,但并不一定是因为寒冷。 提醒人们面对恐惧或危险时要保持警觉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