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愤不平 fèn fèn bù píng

abac式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注音ㄈㄣˋㄈㄣˋㄈㄣˋㄈㄣˋㄅㄨˋㄆㄧㄥˊ
繁体憤憤憤憤不平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愤愤不平的解释
形容对不公平的事感到愤怒和不满,内心非常气愤。
出处

1.

《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唐·许嵩《建康实录》:“自尔愤愤不平,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

2.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怒,曰:“今不平,宁有今日乎?”' 后演变为成语“愤愤不平”。
寓意
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不满,体现了正义感和责任感。
列子

1.

看到同学被欺负,他愤愤不平地站出来维护正义。

2.

听到老板对员工的不公待遇,她愤愤不平地向人力资源部投诉。

3.

看到有人随意丢弃垃圾,他愤愤不平地捡起垃圾并扔进垃圾桶。

4.

当朋友被冤枉时,他愤愤不平地为朋友辩护。

5.

看到电视上报道的动物虐待事件,她愤愤不平地决定加入动物保护组织。

6.

王子成父诸人,俱~,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愤愤不平的翻译
德语
empört
日语
憤懣不平
法语
indigné
英语
indignant
愤愤不平的字意分解
fèn
1:(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2:同本义。
3:充盈,旺盛。
4:愤怒;怨恨。同“忿”。
5:发,奋。
fèn
1:(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2:同本义。
3:充盈,旺盛。
4:愤怒;怨恨。同“忿”。
5:发,奋。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píng
1:(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2:同本义。
3:平坦,没有高低凹凸。
4:平安;太平。
5:均平;齐一。
6:均等。
7:平允,公正。
8:平地,平整土地。
9:平定;平息。
10:评论。
11:媾和;和好。
12:标准。

愤愤不平,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fèn fèn bù píng)。abac式组合,愤愤不平意思是:形容对不公平的事感到愤怒和不满,内心非常气愤。 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不满,体现了正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