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的解释
形容对是非曲直的判断颠倒混乱,常用于批评某人或某事物的逻辑混乱或颠倒黑白。
出处
1.
《晏子·不合经术者》:“婴闻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孔丘必据处此一心矣。”2.
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寓意
提醒人们在判断是非时要保持清醒和客观,避免混淆视听。
列子
1.
他在辩论中是而非之,非而是之,弄得大家一头雾水。2.
小明在作文中是而非之,非而是之,老师批评了他。3.
她在讲述故事时是而非之,非而是之,让听众感到困惑。4.
讨论会上,他是而非之,非而是之,引起了大家的不满。5.
在处理家庭纠纷时,他是而非之,非而是之,导致矛盾加剧。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的翻译
德语
Recht und Unrecht verwechseln, Unrecht und Recht verwechseln
日语
是非を混乱させる、非を是とする
法语
confondre le juste et l'injuste, confondre l'injuste et le juste
英语
confusing right and wrong, confusing wrong and right
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的字意分解
shì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3:对的,正确的。
4:此,这。
5: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6:遵从,以为法则。
7: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8: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9:表示让步。
10:表示肯定 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11:“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12: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平时太骄傲了。
13:或者。
14: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15: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16:帮助宾语提前。
17:姓。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fēi
1:(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同本义。
3:责怪;非难;反对。
4:讨厌。
5:讥刺。
6:(fěi)。诽谤,诋毁。
7:∮秩?非誉(诽谤与赞誉);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孝(非难毁诋孝行);非怨(诋毁,怨恨)。
8:躲开。
9:无;没有。
10:不对;错误。
11:相当于“不”、“不是”。
12:不真实。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是而非之,非而是之,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ì ér fēi zhī, fēi ér shì zhī)。abac式组合,是而非之,非而是之意思是:形容对是非曲直的判断颠倒混乱,常用于批评某人或某事物的逻辑混乱或颠倒黑白。 提醒人们在判断是非时要保持清醒和客观,避免混淆视听。